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大漠经卷藏千古,青春步履探文明——记太阳成集团tyc539第26次敦煌教学实践考察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8点击量:

为深入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推动历史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的实践感悟,2025年4月7日-13日,太阳成集团tyc539组织全体2022级本科生及随行指导教师梁志胜、李京泽、师瑞青,赴嘉峪关、莫高窟、玉门关、阳关等地开展第26次本科生专业实践考察活动。同学们沿千年丝路古道,探文明交融印记,通过沉浸式学习触摸历史脉搏,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行前筹备:以学促行夯根基

在考察行前动员会上,学院特邀沙武田教授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扎实专业基础,了解敦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随后学院副院长郭响宏、党委副书记李晨子及随行指导教师等就考察学习目标、行程规划、安全管理及纪律规范等事项进行讲解。

考察纪实:踏迹千年悟真知

大漠明珠·初识敦煌

4月8日上午,同学们踏入敦煌这片神秘大地,扑面而来的干燥热风与远处绵延的沙山,瞬间将人们带入边塞诗的苍茫意境。这一刻,现实与历史交织。这座被沙漠环绕的绿洲城市,两千年来始终是丝绸之路的“咽喉”。

下午,同学们抵达敦煌博物馆,开启本次实践考察第一站。馆内丰富的藏品,展现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多元文化,同学们通过沉浸式的光影体验,正式进入了解敦煌历史文化的“第一课堂”。北凉石塔、敦煌汉简、魏晋画像砖等各式各样的文物,诉说着军事、商贸与信仰的传奇故事。

莫高千窟·对话千年

4月9日,同学们抵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观看莫高窟主题纪录片,借助科技手段加深了对莫高窟历史与艺术的理解。随后,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莫高窟实体窟区。通过对实体洞窟、壁画和彩塑的近距离观摩,切身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下午,同学们先后参观了藏经洞陈列馆、陈列中心博物馆复制洞窟展、院史陈列馆。在藏经洞陈列馆,同学们通过文献资料与实物展品,深入了解了敦煌文书的重要价值。复制洞窟展区的高精度临摹作品为同学们提供了研究敦煌艺术分期特征的重要实物资料。院史陈列馆系统展示了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就。这不仅见证了数代敦煌守护者的艰辛付出,更激励着我集团学子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阳关玉门·边塞长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月10日上午,同学们到达阳关——丝绸之路南道的文明闸门。同学们首先参观了阳关博物馆,一系列文物展览与影像的重现,让同学们对古代通关往来与边塞生活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随后,同学们前去考察阳关遗址,夯土层的精妙构造,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午后转赴玉门关——丝绸之路北道的战略咽喉。同学们先后到达了汉长城和河仓古城,通过考察实地遗址、分析城墙建筑工艺、观摩出土文物,大家对汉代边防体系有了进一步认知。

雄关漫道·山河形胜

在考察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到了嘉峪关关城——天下第一雄关。这座始建于1372年的军事要塞,以巍峨的城楼、厚重的城墙和精巧的防御体系,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同学们聆听学生讲解员的讲述,了解到嘉峪关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关城的设计融合了内城外壕的防御智慧,展现了古人因形就势的筑城思想。

归来沉淀:薪火相传启新程

回首此次敦煌之行,是一场师生携手的历史考察,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追寻。此次考察,由学生志愿者担任敦煌与嘉峪关的讲述者,以扎实准备与生动表达,将文物与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当年轻的声音在历史长河中回荡,这一刻,是历院学子“史学情怀”的落地——让学术研究走出书斋,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三位随行教师在旅途中穿插讲授,从丝路贸易的历史细节到艺术风格的流变,他们的每一段分享,都是对考察的深度赋能。同时“学生讲解员”“车长”“安全员”等岗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既保证了旅途的顺利进行,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后期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深化实践育人成果,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考察报告,凝练学术思考,使戈壁风沙淬炼的专业感悟转化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八千里路云和月,二十载春秋守初心。自1998年首次敦煌考察至今,一代代历院学子在这条“行走的课堂”中阅读历史,理解中华文明:鸣沙山的每一粒沙,都在诉说开放包容的胸襟;玉门关的每一块砖,都在镌刻守正创新的智慧。未来,太阳成集团tyc539将继续深挖丝路文化育人价值,让青年在历史深处读懂“何以中国”,在文明坐标中坚定前行方向。